党史学习教育 | 三部《简史》选学(三十八)

作者: 时间:2021-12-13 点击数:

建党100周年学习三部《简史》

为扎实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不断深化“四史”的宣传教育,引导我院师生牢固树立正确历史观,更好的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银河集团9873com学党史专栏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改革开放简史》《社会主义发展简史》(简称三部《简史》)为学习重点,辅助大家学好历史、用好历史、学用结合,有力促进学史视野更开阔、明史脉络更清晰、思史理解更全面。下面,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选学

01

深刻认识开启新征程的战略意义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顺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有机衔接,是我国发展中十分紧要的一步。从这个大的时代背景出发,才能深刻认识开启新征程的战略意义。

这是接续推进新时代“两步走”战略安排的新征程。科学把握我国现代化建设长期性与发展阶段性的辩证关系,把短期、中期、长期发展目标衔接协调统一起来,始终做到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这是我们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条成功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这一战略安排分两步推进,即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环环相扣、依次递进的两个发展阶段,能否如期完成前一阶段的目标任务,直接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质量和成效。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15年时间、制定和实施3个五年规划。《规划建议》《规划纲要》将“十四五”规划与2035年远景目标统筹考虑,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谋划未来的远见卓识和继往开来的历史担当。“十四五”规划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启航规划,“十四五”时期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战略意义,必须开好局、起好步。

这是开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大跨越的新征程。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二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构成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坐标和时代背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这为我们开启新征程确立了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并非一时一事、一域一国之变,而是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其中,正面因素与负面因素并存,机遇与挑战同在,具有诸多不确定性。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将在这个阶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大跨越。我们要胸怀两个大局,临危不乱、危中寻机,开拓进取、开辟新局,既利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正面因素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又通过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向发展,努力创造两个大局良性联动的局面,为成功实现这一伟大跨越奠定坚实基础。

这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经过“十三五”时期的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奋进“十四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规划建议》《规划纲要》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确定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明确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目标与战略举措。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焕发更为强大的生机活力。

准确把握开启新征程的目标要求

新征程需要确立新航标,制定新的任务书、路线图。《规划纲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规划建议》精神,集中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提出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制定“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即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是今后5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也是准确把握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目标要求的基本依据。

准确把握和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理一个国家,推动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并不只有西方制度模式这一条道,各国完全可以走出自己的道路来。”我们所推进的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是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建设的现代化必须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并特别强调了5点。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的方向,要在我国发展的方针政策、战略战术、政策举措、工作部署中得到体现,推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为之努力。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意味着比现在所有发达国家人口总和还要多的中国人民将过上现代化生活,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我国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规划纲要》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将“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列入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进一步明确了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国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和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体现了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顶层设计,彰显了“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科学理念。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规划纲要》提出“十四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2035年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明确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近期目标和远景目标。我国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规划纲要》专篇部署“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彰显了我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大国担当。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特征,切实贯彻《规划纲要》一系列顶层设计和部署安排,就能准确把握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方向和路径。

准确把握和有效应对新征程上的机遇与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虽然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机遇和挑战之大都前所未有,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规划纲要》深刻分析我国发展的国际国内环境,强调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我国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机遇与挑战的新发展变化,进一步增加了把握和应对的难度。过去我国发展顺势而上,机遇比较好把握;现在要顶风而上,把握机遇的难度就不一样了。过去国际大环境相对平稳,风险挑战比较容易看清楚;现在世界形势动荡复杂,暗礁和潜流增多,对应变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过去我们发展水平低,同别人的互补性多一些;现在发展水平提高了,同别人的竞争性多起来了。面对危和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的新态势新环境,必须按照《规划纲要》的要求,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准确把握和不断夯实开启新征程的条件与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不懈奋斗,我们已经拥有开启新征程、实现新的更高目标的雄厚物质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全面依法治国取得重大进展,全面从严治党取得重大成果,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进一步彰显,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跃上新的大台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目前,我国已进入新发展阶段,拥有显著的制度优势、雄厚的物质基础、丰富的人力资源、完整的产业体系、强大的科技实力、广阔的市场空间、强劲的发展韧性,具备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有利条件和坚实基础。深入领会和把握“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和主要目标,全面贯彻和落实关于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不断夯实和用好开启新征程的条件与基础,进一步发挥我国独特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发展优势和机遇优势,就能在新征程上奋力谱写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

万众一心、乘势而上开启新征程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我们要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每一代人都要为下一代人跑出一个好成绩。”经过“十三五”时期攻坚克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将如期实现。我们要坚持实事求是、稳中求进、协同推进,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坚定信心、乘势而上,万众一心、攻坚克难,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我们这一代人的应有贡献。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能不能驾驭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能不能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得好不好。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开拓创新,奋发有为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进一步彰显。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提高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把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落实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各方面,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战胜各种风险挑战,推动“中国号”巨轮劈波斩浪、行稳致远。

《改革开放简史》选学

02

开放是发展的必由之路,唯有进一步开放才能迎来更多机遇,唯有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才能应对国际经济新挑战,构建新发展格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列入“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将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列为重点任务,并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改革和开放相互促进;“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作了明确的安排。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也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选择,对谁开放,在哪开放,开放哪些领域,以什么方式开放是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重要内容,更直接关系到未来对外开放的成效。

对外开放新格局的构建思路

更大范围对外开放 解决对谁开放、在哪开放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在国内外区域发展方面还存在不平衡问题。

一方面,从外部开放格局来说,欧美发达国家一直是我国长期对外经贸合作的主体,新兴工业化国家也逐渐成为我国对外合作的重点区域。相比而言,亚非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在我国的对外合作规模占比仍较低,这不利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方式的转变和风险规避,未来应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继续加强与沿线国家合作,包括通过贸易、投资、对外援助等多种方式,扩大我国优势产能、技术的海外合作范围;另一方面,从内部空间格局来说,我国长期“东强西弱”“海强边弱”的局面仍没有改变。从东中西区域的经贸发展平均水平看,2001年至2020年中部地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GDP平均值约为西部地区的2倍,而东部地区则是西部地区的4倍,同时东部地区的平均出口额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从八大经济区域的经济发展速度看,2001年至2020年大西北地区GDP总额增速相对较慢,沿海地区GDP总额增速趋于稳定,大西南地区2010年以后增速较快,值得重视的是,东北地区2013年以后增速明显放缓。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经贸发展现状来看,出口对于经济的拉动作用依然不可忽视,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是2020年GDP贡献最大的省份。据此,推动高水平发展应从以前的东部沿海为主的模式向沿海与内陆联动转型,推进我国东部与中西部地区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对东部优势地区来说,继续巩固固有优势,推进从传统加工基地向制造业基地转型升级,进一步推进服务业对外开放的先行先试,真正发展成为有核心竞争力的国际经济聚集地。在此基础上,更好地发挥东部地区带动与辐射发展效应,充分结合中西部地区特有资源和技术优势,促进不同地区间的产业梯度转移与承接,培育内陆地区新的加工核心区。同时,加强沿边地区经济合作园区的建设,推进中西部地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建设工作,将过去的边陲发展成为今日的前沿。加快内陆自由贸易园(港)区建设和“无水港”网络建设,搭建内陆对外开放新载体,提升内陆外贸产业竞争力。

更宽领域对外开放

解决开放哪些领域问题

我国对外开放的领域呈现梯次推进的特征,总体来看,我国对外开放行业分布不均衡,重心仍偏向于制造业,应继续推进以制造业开放为主转向制造业和服务业开放并举,拓宽对外开放行业格局。

一方面,对我国制造业开放来说,要重点从技术、品牌、质量和服务方面培育新型竞争力适应新的国际形势变化,包括继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支持企业自主创新,提升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支持和鼓励企业创立品牌、收购品牌,支持企业在商标注册等知识产权方面的海外保护与维权,培育更多的自主品牌。通过加强国内产品质量管控体系建设,提高我国出口产品质量。推动国内企业加强将售后服务作为海外市场开发重要组成部分的观念,建立出口产品服务体系;另一方面,重点加强我国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力度,全方位推动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的转型升级,继续巩固我国在建筑、运输、旅游等传统服务部门的出口优势,加强文化艺术、教育、中医药等富含中国特色的服务部门开放,重点逐步推进以金融、通信、计算机等部门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开放发展。同时,加强服务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以及内陆与港澳台地区的协同合作,扩大国际先进现代服务业的进口和引资规模,提升我国服务业的综合国际竞争实力。

更深层次对外开放

解决以什么方式开放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开放方式从主要依靠“引进来”到开始注重“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再到积极参与双边、多边区域合作,不断升级以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世界经济格局和全球贸易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只依靠传统的对外经贸发展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我国构建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需要,我国对外开放方式格局需要进一步创新。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这为我国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确定了核心原则,也标志着我国扩大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一方面,要从主要依靠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向构建良好的营商环境吸引全球资源要素转型,全面推进构建更加法治化、国际化、现代化、市场化的营商环境已是当务之急;另一方面,要更加积极地参与全球治理,更加全面和深入地参与世界贸易组织的改革工作,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势和世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通过完善我国涉外法律法规体系的构建,充分参与当前国际经贸规则改革大潮,提升话语权和主动权,真正从规则层面推动制度型开放,真正实现对外贸易和双向投资的高质量发展。

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健全法律制度和规则体系

推进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健全法律制度和涉外经贸规则是必不可少的关键基础要素。

我国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按照只减不增的原则,目前已缩减至33条,再加上新的外商投资法已正式颁布实施,这都为保护外商投资权益,促进中外企业公平竞争提供了坚实保障。不仅是“引进来”,未来也应在支持“走出去”等涉外法律制度和政策方面进一步完善,与国际经贸惯例和规则相衔接,健全对外投资管理政策,建设对外投资公共服务平台,支持有实力、有信誉的优质企业“走出去”,树立中国品牌形象,对中国文化、技术、产品“走出去”形成良好的带动作用。同时,健全对外贸易调查制度和产业损害预警体系,健全海外投资风险评估体系,充分保障我国企业的海外利益,以及重大项目和人员机构安全。通过推进与对外开放相配套的制度和规则体系建设,与国际市场环境全面融合,为我国企业真正参与海外竞争保驾护航。

全面推动制度型开放

推动从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既是我国深化改革,推进更高水平开放,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应对当前国际复杂关系和经贸形势的关键所在。

以国际经贸规则、规制、管理和标准等要素为主的制度型开放内容,与经济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紧密相关,体现了公平竞争和效率保障的发展要求,也是国际营商环境优化的核心所在。作为制度型开放的排头兵,以各地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为平台推进的外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政策,先行先试为我国加快发展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积累了宝贵经验,也充分体现了我国正在从制度开放层面与国际环境和规则进行全面对接,适度引领变革。未来应该继续以此为核心要务,一方面处理好政策先行先试与全面推广之间的关系,做好政策创新效能的充分全面评估,保障每项创新政策的真正落地落实与正向效益;另一方面处理好政策实施与有效监管之间的关系,把握好开放政策实施与有效监管之间的协调,提高管理控制能力和监管水平。在此基础上,通过全面推动制度型开放,进一步实现国际营商环境的整体优化升级,打造制度创新的新高地,真正做到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打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新优势。

加强技术创新支持力度

推进制造业和服务业更深层次开放,除了需要优越的制度环境和政策保障外,技术创新是亘古不变的核心生产力。

当前,世界新技术革命正在酝酿中,以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物联网和计算机技术、海洋资源开发、生物医药等为代表的现代技术正在快速革新发展,各产业在技术爆发推动下蕴含着巨大发展潜力。在新技术革命浪潮背景下,发达国家的高端制造业回流和全球中小型企业网络化制造趋势已经显现,使得我国传统的大规模制造加出口的产业结构体系受到发展阻力。面对发达国家的技术竞争冲击,我们应该基于更加积极开放的国际合作姿态,充分推动“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在外部全球层面的更广领域充分实现科技资源的有效配置,在内部国家层面推动东中西部各省份基于人力、资本、技术等特色资源开展全面的优势互补与搭配衔接,在国内产业转移浪潮推动下,配合技术创新支持政策,紧抓全球技术革命的关键时机,实现更大范围和深层次的创新技术突破,做到关键领域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掌握未来国际市场竞争的主动权,有效应对挑战,推动结构调整,实现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攀升。

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与合作

当前,全球地缘政治关系呈复杂演变态势。世界格局加速演变,国际形势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上升,全球性威胁和挑战需要全球性应对。

全球治理需要全球参与,非单个国家力所能及。我国对外经济发展应坚持战略定力,坚持国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动力,坚持以国家利益为核心的开放型对外经济政策,坚决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参与世界贸易组织改革,参与国际经贸规则谈判,主导和推动各类双边和多边经贸合作机制建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继续稳步提升国际市场话语权。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社会主义发展简史》选学

03

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高潮时期,社会主义国家有13个之多,人口数量占世界的1/3,国土总面积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4,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联系紧密,在国际舞台上发出共同的声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苏东剧变后,世界社会主义国家仅剩中国、越南、朝鲜、古巴、老挝,“社会主义大家庭”破裂后社会主义变得势单力孤。一些发达国家的共产党纷纷更名,放弃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失去了对社会主义的信心,一些敌对共产主义的人曾预言,20世纪初在世界上诞生的社会主义,也将会在20世纪末从地球上消失。一些敌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结成同盟,对现有的社会主义国家展开政治、经济、价值观上的扼制与围剿,企图通过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和平演变社会主义国家。世界社会主义发展陷入了极度低潮,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马克思主义还行不行?社会主义还能不能?这些对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来说同样是重大的考验。

面对严峻考验,邓小平同志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胆略和气魄坚定地指出:“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进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他提醒全党“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为任何风浪所惧,不为任何困难所扰,坚定不移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在积极探索实践中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20世纪90年代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十分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世界社会主义的严峻考验面前,冷静观察、沉着应对,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完善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开创了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化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治党治国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力捍卫了科学社会主义旗帜,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

进入新世纪后,我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征。小康社会总体上已经实现,但还存在着低水平、不平衡、不全面的问题。我国发展处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国际局势也在发生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速度加快,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面对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积极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成功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展现出生机勃勃的发展态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目标实现之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以科技创新和综合国力竞争为主要特征的大国之间的角逐更为激烈,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此时,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一个必须回答好的重大时代课题。围绕这个重大时代课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全面地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并根据新的实践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作出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它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把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推进到一个新的境界。

END

版权所有:银河集团9873com - 银河娱乐app官网登录 院长信箱:gaowenli001@126.com   电话:0455-8301205